中鼎(9933)法說會日期、內容、AI重點整理

中鼎(9933)法說會日期、直播、報告分析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

日期
地點
本次為線上法人說明會
相關說明
2025年至今營運回顧與業務展望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本站AI重點整理分析

以下內容由AI生成:

報告分析與總結

中鼎工程(股)公司(股票代碼:9933)於2025年8月18日發布的第三次法人說明會簡報,提供了其最新的營運回顧、財務重點與業務展望。這份報告的核心資訊反映了中鼎在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中,積極應對挑戰並佈局未來成長的策略。儘管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因美國應收帳款事件遭受了一次性、非經常性的財務衝擊,導致當期出現虧損,但其在台灣工程承攬市場的龍頭地位與強勁的未來業務展望,仍為投資人勾勒出穩健的長期成長軌跡。

從營運回顧來看,中鼎持續獲得國際級的榮譽與肯定,包括連續十年蟬聯道瓊永續領先指數並名列全球營建工程業第一,以及在S&P Global永續年鑑中連續三年獲評Top 1%最高榮譽,這些都充分彰顯了公司在永續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卓越表現,不僅是ESG投資人關注的焦點,也是提升品牌聲譽和議價能力的無形資產。在業務方面,新簽約額和在建工程金額顯示公司持續取得專案,尤其以台灣市場為主,顯示其穩固的國內基礎。營收結構則較多元,來自台灣、中東與印度地區的專案貢獻了顯著營收,反映出海外業務執行的能力。

財務方面,2025年上半年因美國應收帳款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約新台幣30.41億元,導致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本期淨損達新台幣9.63億元,每股虧損新台幣1.20元。這是財務表現上最受關注的焦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簡報中特別提及此筆損失已在2025年第一季財報反映,第二季並未再增列,且第二季單季EPS轉正為新台幣0.32元,顯示該一次性衝擊在第一季已基本認列完畢,且公司營運已回歸正常。此外,營業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大幅提升至10%,這表示即便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公司在專案執行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效率有所提升,或是新專案的毛利率結構更優,這是一個重要的正面信號。

業務展望部分則展現了中鼎未來強勁的成長潛力。公司清晰地描繪了聚焦在ESG與高科技/AI兩大潛力市場的戰略,其全球未來12個月潛在商機總計高達新台幣8,630億元,其中台灣地區即佔約54%。這些潛力商機涵蓋天然氣接收站與電廠擴建、綠能(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水資源、循環經濟、煉油石化轉型、軌道運輸,以及最新的碳捕捉/注儲、氫能等新興技術,並搭上了全球半導體、數據中心與電動車產業的擴張潮。中鼎在這些領域中多數都具備台灣市場領先的市佔率或獨特的技術優勢,使其成為承接國家重大建設和產業轉型專案的首選。此種前瞻性的業務佈局,為公司帶來穩定的長期需求動能。

綜合來看,中鼎雖然經歷了上半年的單次性虧損,但其堅實的產業地位、國際認證的永續實力、改善的專案毛利率以及充沛的未來訂單展望,共同支撐了公司在困境中的韌性與成長潛力。這份報告有效地平衡了當前的挑戰與未來的機會,提供投資人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清晰藍圖。

文件重點摘要與趨勢

  • 榮譽與肯定趨勢:

    • 持續展現卓越的ESG表現:十度蟬聯道瓊永續領先指數,並名列全球營建工程業第1名。
    • 連續三年獲選S&P Global永續年鑑Top 1%最高榮譽。
    • 連續三年榮獲遠見ESG企業永續獎服務業綜合績效首獎。
    • 在《天下雜誌》2000大調查中,服務業排名第21名,工程承攬業蟬聯第1名。
    • 2025年度國際工程設計公司(ENR百大)排名第95名。
    • 整體趨勢:公司在ESG、永續性及行業地位上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並保持領先,顯示其品牌實力和永續經營能力。
  • 新簽約額及分布趨勢:

    • 新簽約額:2020年至2024年,總體趨勢呈現增長(從1,025億新台幣增至1,256億新台幣),雖2023年略有下降,但2024年回升。2025年前七個月簽約額為392億新台幣。
    • 領域分布:天然氣(30%)、交通(24%)、煉油石化(22%)是2025年7月前三大切入領域。水資源及環境(8%)與高科技(5%)亦佔一定比重,顯示多元化策略。
    • 區域分布:台灣(86%)佔主導地位,其次為美國(6%)與中國大陸(5%),顯示對國內市場的高度依賴性與穩定性。
  • 在建工程及分布趨勢:

    • 在建工程總額:2020年至2023年呈現穩健增長,於2023年達高峰(3,469億新台幣),2024年與2025年7月略有回落(分別為3,334億新台幣和3,140億新台幣),但仍保持在歷史高位,顯示穩定的未來營收保障。
    • 領域分布:煉油石化(20%)與水資源及環境(20%)並列首位,能資源循環(12%)、天然氣(11%)、電力(10%)次之,呈現較分散且均衡的組合。
    • 區域分布:台灣(86%)同樣是絕對主導市場,中東(6%)為主要海外市場。與新簽約額的區域分佈趨勢高度一致。
  • 合併營收及分布趨勢:

    • 合併營收:從2020年(556億新台幣)至2024年(1,199億新台幣)呈現連續增長趨勢,幾乎翻倍。2025年前七個月營收達530億新台幣,但年成長率對比2024年上半年是下降的 (-23%)。
    • 領域分布:煉油石化(45%)是營收主要來源,遠高於其他領域;高科技(19%)和電力(14%)亦是重要貢獻者,反映了過去承接項目產生營收的重點。
    • 區域分布:台灣(56%)仍是最大營收貢獻地區,但相較於簽約額和在建工程的台灣佔比為低,中東(17%)和印度(11%)則有顯著營收貢獻,顯示其在這些海外地區專案執行的成功轉化。
  • 美國應收帳款事件進展(2025年第二季回顧)趨勢:

    • 事件解決趨勢:GCEH的重整聲請已於2025年7月獲法院核准並於8月生效,意味著長期困擾的問題已取得法律上的明確解決。
    • 財務影響趨勢: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提列美金0.95億元(新台幣30.41億元)的預期信用減損損失,影響H1整體獲利。但第二季評估後無需再增列減損,表示最壞情況已過。中鼎美國將透過特別股及未來營運監管,努力回收債務。
  • 合併綜合損益表(2025年第二季,上半年比較)趨勢:

    • 營收趨勢: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較2024年同期下降23%,反映營運量收縮或專案完成階段性減少。
    • 毛利率趨勢:營業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5%顯著提升至2025年同期的10%,成長幅度達37%,表明專案利潤率有明顯改善。
    • 費用與獲利趨勢:營業費用暴增253%是導致上半年營業利益大減86%及稅前淨利大減95%的主要原因,反映了應收帳款減損的一次性衝擊。導致本期由盈轉虧(淨損新台幣4.28億元)。
    • 每股盈餘趨勢:基本每股由盈轉虧,從2024年上半年的1.34元轉為2025年上半年的虧損1.20元。然而,值得注意Q2單季EPS為0.32元,顯示單季營運已回歸獲利。
  • 合併資產負債表(2025年第二季中旬比較)趨勢:

    • 資產總計:資產總額從2024年6月底的1,249.71億新台幣降至2025年6月底的1,172.58億新台幣,主要因流動資產大幅減少(如應收帳款減損影響)。
    • 流動性趨勢:流動資產占比由76%降至60%,但現金及約當現金仍有257.05億新台幣,顯示充沛的現金流,短期償債能力依然穩健。
    • 負債結構趨勢:負債總計略微下降,流動負債減少,非流動負債大幅增加近一倍,可能與美國應收帳款重整後長期債權或股權結構變動有關。
    • 股東權益: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因上半年虧損而略微減少,但權益總計佔比仍穩定在18%。
  • 股利配發趨勢:

    • 每股盈餘(稅後)趨勢:2024年度每股稅後盈餘降至1.00元,是圖表中較低水準。
    • 股利配發趨勢:近年現金股利波動但維持發放(如2024年度發放1.91元現金股利),顯示公司儘管獲利波動仍致力於股東回饋。
  • 潛力市場與業務展望趨勢:

    • 聚焦趨勢:明確聚焦於ESG(如天然氣、燃氣電廠、綠色能源、水資源、循環經濟、煉油石化轉型、軌道運輸、碳捕捉/氫能)及高科技/AI商機(半導體、數據中心、車用電子/電池),反映公司順應全球產業和能源轉型趨勢,並把握台灣產業發展重心。
    • 市場潛力:未來12個月全球潛在商機高達新台幣8,630億元,其中台灣市場佔比逾54%(4,690億),中東地區佔近29%(2,490億),顯示強勁且具全球視野的業務成長潛力。
    • 細分市場趨勢:
      • 天然氣工程:逾4,000億新台幣潛在商機,主要由台灣能源政策(增加安全存量)與東南亞國家天然氣需求推動,中鼎具國內獨特執行優勢。
      • 燃氣電廠:逾4,500億新台幣潛在商機,台灣增氣非核家園目標與AI帶動電力需求驅動,中鼎國內市佔率高達70%。
      • 綠色能源:重點參與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釋出1,500MW/年)及太陽光電穩健擴增,未來仍將擴大。
      • 水資源:約1,500億新台幣潛在商機,台灣再生水與海淡廠建置需求殷切,中鼎具備完整生命週期實績與技術優勢。
      • 循環經濟:規劃未來五年八座能資源中心汰舊換新或擴建,以及東南亞商機,中鼎為台灣該領域獨家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廠商。
      • 煉油石化轉型:約5,000億新台幣潛在商機,受全球ESG趨勢及國際能源轉型政策影響,推動液體轉化學品、碳中和等高附加值轉型,中鼎透過技術與夥伴關係拓展全球。
      • 軌道運輸:約1,500億新台幣潛在商機,由台灣未來多條捷運規劃(如台中捷運藍綠線、台南先進運輸系統)及國產化政策推動,中鼎為國內機電系統統包市佔率最高廠商。
      • 新興技術(碳捕捉/氫能):台灣與全球對淨零碳排及氫能的投入是商機,中鼎已啟動相關試驗專案。
      • 高科技及AI商機:總潛在商機涵蓋半導體、數據中心、電子零組件與車用電子/電池,總和可觀。由全球供應鏈重組、半導體自主化及AI算力需求驅動,中鼎具備全方位服務及全球佈局優勢。

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與未來趨勢分析,以及投資人重點

中鼎這份法人說明會簡報對其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無論短期或長期,都提供了多層次的訊號。總體而言,可以歸結為一次性負面衝擊與強勁的未來成長前景之間的權衡。對投資人,特別是散戶而言,深入理解這些因素至關重要。

短期或長期股價趨勢預測

短期趨勢:簡報公布後,市場可能會有兩極反應。鑑於2025年上半年中鼎因美國應收帳款減損導致虧損,首要影響將是股價的潛在壓力。負面的EPS數字(-1.20元)以及淨損,可能會導致部分追求短期獲利或對負面新聞反應較為敏感的投資者拋售股票,造成股價在短期內承壓甚至下跌。然而,報告也明確指出該筆損失已於第一季認列完畢,且第二季單季已轉虧為盈(EPS 0.32元),顯示財務衝擊是孤立事件而非營運常態問題。如果市場能夠仔細區分一次性影響與營運本質,或是有逢低承接的買盤入場,短期股價可能會在利空鈍化後出現小幅反彈。不過,消化這一「大」字型虧損,仍需要一些時間。

長期趨勢:中鼎的長期股價走勢預計是樂觀的,主要受其強勁的潛在業務展望與對未來趨勢的戰略佈局驅動。高達新台幣8,630億元的全球潛在商機(其中台灣市場佔比逾54%),集中在當前和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能源轉型(天然氣、燃氣電廠、綠能)、ESG相關基建(水資源、循環經濟)、以及高科技與AI帶動的產業升級(半導體、數據中心)。中鼎在這些領域中不僅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領先地位,更是各國政府推動基礎建設和淨零排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隨著這些龐大潛在專案逐步轉化為實際訂單和營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值應有顯著提升的空間。因此,在排除了美國應收帳款事件的短期陰影後,長期的股價表現預計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

利多與利空因素整理

以下是根據文件內容分析整理出的主要利多(利好)與利空(利空)因素:

利多因素:

  • 產業領導地位與強勁ESG表現:

    • 連續十年蟬聯道瓊永續領先指數營建工程業全球第1名,S&P Global永續年鑑Top 1%,彰顯其卓越的永續經營能力和國際聲譽。
    • 在台灣天然氣電廠市場市佔率達70%,具備國內唯一執行天然氣氣化與儲槽設施統包能力。
    • 為台灣軌道機電系統統包市佔率最高廠商之一。
    • 台灣水資源產業中,唯一具備市政污水、工業污水處理及海水淡化全生命週期實績。
    • 這些穩固的市場地位,是公司持續取得重大專案的基石,尤其在公共工程和綠能領域。
  • 龐大且聚焦的未來潛在商機:

    • 未來12個月全球潛在商機高達新台幣8,630億元,其中台灣地區4,690億元、中東2,490億元,為未來營收提供堅實保障。
    • 戰略性聚焦於能源轉型(天然氣、燃氣電廠、綠能、煉油石化轉型)和AI相關基建(高科技半導體、數據中心),這些領域需求穩健成長。
    • 積極布局碳捕捉、氫能等新興技術,抓緊未來淨零趨勢的制高點。
  • 美國應收帳款事件塵埃落定:

    • GCEH重整聲請已獲法院核准並生效,應收帳款請求權獲得確認。
    • 2025年第二季未再增列預期信用減損損失,表明一次性利空已消化,避免了持續性的不確定性。
    • 透過特別股和指派董事,中鼎在重整後的公司(GEH)中保有戰略影響力,且簽訂操作與維修服務合約,具備未來回收潛力。
  • 毛利率顯著改善:

    • 2025年上半年營業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大幅提升至10% (+37%),顯示公司專案承攬組合或內部管理效率提升,對盈利能力有正面影響。
  • 充沛現金流: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約當現金高達新台幣257.05億元,財務流動性健康,提供應對挑戰和抓住新機的韌性。
  • 大型專案陸續斬獲:

    • 2025年7月、8月連續得標台塑石化雲林麥寮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儲槽興建統包工程與中油洲際碼頭接收站天然氣氣化設施統包工程,確認了在天然氣領域的實力及訂單的持續獲取。

利空因素:

  • 2025年上半年淨損:

    •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淨損新台幣9.63億元,及基本每股虧損1.20元,對投資者信心造成打擊,可能導致短期股價修正。
    • 雖然原因已明確為一次性應收帳款減損,但負面財務數字本身就是利空。
  • 營業收入年增率下降:

    • 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較2024年同期減少23%,表明業務規模的暫時性收縮,可能會引發市場對成長動力的擔憂。
  • 高額營業費用激增:

    • 營業費用較去年同期暴增253%,儘管主要是一次性減損導致,但也突顯了公司在海外專案執行中面臨的潛在高風險。
  • 資產負債結構調整:

    • 流動資產總額顯著減少26%,非流動資產總額大幅增加57%;同時非流動負債暴增97%。這種結構的變化需要密切關注,其影響可能複雜且需長期觀察,可能影響資金運用效率。
  • 2024年較低年度每股盈餘:

    • 2024年度每股稅後盈餘僅為1.00元,相對歷史數據較低,表明在2025上半年衝擊前,公司整體獲利能力已有趨緩跡象,或反應部分專案承壓。
  • 專案執行風險:

    • 儘管有明確的解決方案,美國應收帳款事件也提醒了大型海外工程項目在執行與回收款項上,存在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對公司未來的國際擴張戰略可能帶來考驗。

投資人(特別是散戶)注意事項

針對散戶投資者,評估中鼎9933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區分一次性影響與核心營運:美國應收帳款減損是導致上半年虧損的主因,這是一次性事件。投資人應關注剔除此影響後的核心營運指標(如改善的毛利率及第二季單季轉盈),判斷公司是否已擺脫負面陰影。若毛利率改善能延續,意味著公司基本面並未惡化。

  2. 關注在手訂單與潛在商機的轉換:公司公告的未來8,630億元的潛在商機,是判斷其長期營收與獲利增長的最重要指標。投資人應追蹤這些商機的實際轉換率(新簽約額),以及如何轉化為在建工程與後續的營收認列,這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的成長軌跡。

  3. 聚焦戰略轉型下的成長引擎:中鼎在ESG(綠能、循環經濟、水資源、碳捕捉、氫能)與高科技/AI(半導體、數據中心、電池)等領域的深耕與市場優勢,使其能受益於全球趨勢和國家政策紅利。這些高附加值的專案是未來長期穩定的成長驅動力,優於傳統營建項目,也為公司股價提供支撐。

  4. 長期價值投資而非短期交易:考量其在手案量充足、未來業務前景可期以及相對健康的財務結構(如充沛現金),中鼎可能更適合長期投資者。短期的股價波動可能受到負面財報消息的影響,但若公司能按計劃實現其未來專案目標,長期價值將有望顯現。

  5. 審慎評估股利政策:儘管公司歷史上有穩定的股利配發記錄,但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的低迷EPS可能會對未來的股利政策產生影響。投資者需關注公司是否仍能維持以往的配息水準,或是否有策略性的調整以保留資金用於未來的投資與營運發展。

  6. 關注海外專案風險控管:美國應收帳款事件暴露了海外大型專案的風險。投資人應留意中鼎在未來海外專案承攬中,其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的持續改善。多元的地理分佈雖分散風險,但也增加了地區性風險暴露。

之前法說會的資訊

日期
地點
本次為線上法人說明會
相關說明
2025年至今營運回顧與業務展望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日期
地點
本次為線上法人說明會
相關說明
2024年營運回顧與業務展望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文件報告
公司未提供
日期
地點
本次為線上法⼈說明會
相關說明
2024年⾄今營運回顧與業務展望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