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8923)法說會日期、內容、AI重點整理
時報(8923)法說會日期、直播、報告分析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
- 日期
- 地點
- 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3段240號1樓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富邦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未提供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
本站AI重點整理分析
以下內容由AI生成:
報告總體分析與總結
這份發佈於2025年8月19日的時報文化出版(股票代碼:8923)法人說明會簡報,詳盡呈現了該公司在面對劇烈變化的出版產業中的應對策略與經營成果。整體而言,儘管傳統出版業面臨顯著挑戰與衰退,時報出版展現了其韌性及積極轉型的決心。
報告指出,台灣整體出版市場正經歷萎縮,尤其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出版總量及銷售額均呈跌勢。此外,行業內部結構性問題,如圖書經銷商壟斷與削價競爭、缺乏圖書定價制、新閱讀習慣興起(影像多於文字),以及作家稿費與外文書版稅困境,均加劇了產業的挑戰。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幅嚴峻的「台灣出版業生態崩壞」圖景,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敲響了警鐘。
然而,時報出版作為台灣及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憑藉其近50年的經營歷史、穩健獲利能力和良好品牌形象,正積極佈局應對。該公司明確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並將「內容IP經營」、「數位轉型」、「擴大品牌影響力」及「發展文創事業」列為核心發展策略。特別是,其在數位出版領域(如電子書和有聲書)的業務成長,以及電子商務通路的業績增長,顯現出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與初步成效。
財務數據方面,2025年上半年相較於2024年同期,時報出版的營業收入、毛利、營業利益及本期淨利均呈現溫和增長,顯示在逆勢中公司仍能保持盈利能力,且獲利效率有所提升。資產負債結構亦保持穩健。這反映了公司在產業困境中,透過內部調整和策略執行,有效維持了其營運健康度。
總體而言,時報出版的報告揭示了一個面臨挑戰但仍在積極變革的文化事業。其轉型策略清晰,並已初步體現於財務數字中。投資者應關注其轉型進程,尤其是數位化及IP運營的實際成果,這將是判斷公司未來價值的關鍵。
重點摘要
本報告依循時報文化出版(8923)法人說明會之內容,整理出下列重點摘要:
公司沿革
- 時報文化出版創立於1975年,於1999年成為台灣及華文世界首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 2008年自中國時報媒體集團獨立經營。
- 累積出版品約10,000多種,連續多年獲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單一品牌出版社銷售冠軍。
- 經營穩健、獲利良好、質量並重、品牌形象佳。
產業現況 (截至2024年)
- 出版單位與數量趨勢:
- 全台申請ISBN之出版家數減少98家,新書出版總量萎縮2.17%。
- 其中,紙本書跌幅4.11%,電子書跌幅8.87%。
- 有聲書則呈現大幅成長幅度288.7%,為唯一顯著成長類別。
- 大型出版機構(年出版量10種以上)佔整體出版量之82.14%,但較去年略減4.70%。
- 閱讀趨勢:公共圖書館推動有成,借閱人次、紙本及電子書冊數均持續成長。壯年及小學生為閱讀主力,語言文學、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為熱門閱讀類別。
- 台灣出版業生態面臨崩壞危機:
- 經銷商聯合維持折扣被罰,凸顯產業「弱勢對弱勢」困境。
- 圖書定價制議題:雖非萬靈丹,但被認為是止血活血動力(參考韓國經驗:書籍發行一年內折扣不可超過10%)。
- 產業困境包含:網路首發與自費出版改變品質、平均銷量跌破損益點、作家與譯者收入困境。
- 產業環境困境:
- 題材來源困境:傳統文學、嚴肅文史書變毒藥,千萬版稅時代不再。
- 新市場未成熟:紙本書銷售下滑,電子書、有聲書銷售雖持續成長但規模仍小。
- 閱讀習慣改變:民眾較少看書,傾向看影像,手機、社群媒體替代書本。
- 市場限制:台灣、港澳、新馬繁體書市下跌,大陸市場對台灣開放有限。
歷年好書
- 列舉自1996年以來多項金鼎獎及優良圖書獎項得主,及2000年以來多本暢銷書(銷量超過20萬本),彰顯其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及市場受歡迎度。
年度計畫與未來公司發展策略
- 營運計畫重點:擴大爭取國內外著名作者與作品,強化數位傳播行銷與銷售通路,建立B2C會員平台,動態存貨控制,積極拓展異業及海外合作,加強數位出版(電子書、有聲書及其他數位形式)。
- 重要產銷政策:從紙本出版邁向數位出版及文化創意產業,調整產品開發模式以追求最高價值與最大利益,多元化營運範疇。
- 未來公司發展策略:
- 原創內容IP經營:由紙本書籍出版為主轉向內容IP經營,開發作家與作品的內容衍生價值。
- 數位轉型:全面調整營運方向及內部管理,邁向數位企業。
- 擴大品牌影響力:爭取同業及異業合作。
- 發展文創事業:開發非書商品,研發以出版為核心的衍生服務事業。
經營策略
- 精耕本業:強化產品力(深耕本土/挖掘國際大書)、銷售力(通路開拓)、宣傳力(多媒體推廣、活動講座)。
- 開拓通路:傳統三大通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海外市場(中港澳、星馬、美國),以及網路平台(電商、社群、APP/LINE)、特殊通路(圖書館、學校、政府標案)。
- 前二季通路銷貨業績佔比顯示,傳統通路雖人潮回溫,但市場持續凋零。
- 電商/網路平台前二季較去年同期成長11%,其中MOMO成長12.5%。
- 電子書/有聲書銷售前二季成長12%,而獨立書店在內的特殊通路則減少33%。
- 持續開拓自營門市以強化讀者服務及社區互動。
- 數位出版:持續發展電子書/有聲書,強調「取得數位出版版權、EP同步銷售、分眾投放訊息、擴大與數位平台通路合作」策略。
- 數位出版業務2025年前2季較去年成長11%-16%,月營收持續增長。
- 公司在數位版權、題材多樣性、檔案完整性、海外平台拓展及快速響應數位技術需求方面具有優勢。
- 積極發展有聲產品,包括作者主講有聲書、導讀、精選書摘、Podcast等。
- 多元文創與活動策展:發展文創商品(IP授權)、透過「有時聚聚」及各類文創活動(新書發表會、文學扎根計畫、活版鉛字印刷體驗、夏令營)貼近市場、創造與閱讀的互動機會。
- 代編服務:提供專業整合服務,包括出版社總經銷業務。
未來展望
- 未來思考:
- 出版環節強化:精準印量、企劃、通路、媒體、補書策略。
- 出版市場重新定義:打破通路限制,發展多元收益(講座、商品、影音、經紀、顧問、珍藏品)。
- 不只賣書、也賣作者:滿足讀者多樣需求,擴展作家互動及經紀業務。
- 出版復興方向:
- 跨界合作、數位出版、集團化與小型化並存、代製接單出版、虛擬化。
- 平台運營、活動體驗,放眼華文市場、全球運籌出版。
- 以讀者為中心、生活型態為導向、行為分析做運用。
財務資訊 (單位:新臺幣仟元)
項目 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 2024年1月1日-6月30日 2024年1月1日-12月31日 2025年1月1日-6月30日 營業收入 277,543 156,099 310,480 159,380 營業毛利 80,094 44,813 94,400 46,677 營業利益 26,846 12,192 29,142 13,858 本期淨利 20,113 10,773 24,310 11,858 趨勢分析:
- 2025年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與2024年同期相比:
- 營業收入從156,099仟元小幅成長至159,380仟元,增長約2.1%。
- 營業毛利從44,813仟元成長至46,677仟元,增長約4.16%,顯示毛利率有所提升。
- 營業利益從12,192仟元成長至13,858仟元,增長約13.6%,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 本期淨利從10,773仟元成長至11,858仟元,增長約10.07%。
項目 2023年12月31日 2024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2025年6月30日 資產總額 412,618 424,435 425,753 430,735 負債總額 228,091 230,135 231,185 229,191 股東權益總額 184,527 194,300 194,568 201,544 趨勢分析:
- 2025年6月30日相較於2024年12月31日:
- 資產總額從425,753仟元微幅增長至430,735仟元。
- 負債總額從231,185仟元略降至229,191仟元。
- 股東權益總額從194,568仟元增長至201,544仟元,顯示財務結構持續穩健,公司透過盈利累積股東價值。
結語
- 編輯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載體,需加強技術更新、人員培養、職責落實。
- 「出版新時代不要怪讀者不看書,怪我們沒做對讀者要看的書!」表達公司自我檢討並追求變革的態度。
市場影響、未來趨勢與投資人注意事項
時報 (8923) 這份法說會簡報揭示的資訊對台灣股市中的出版類股及時報自身的股價具有多重影響,可歸納為利多與利空兩大面向。
利空因素
- 整體產業衰退: 2024年台灣新書出版總量、紙本書及電子書的銷售均呈現下滑趨勢。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市場逆風,表明傳統出版市場的「餅」持續縮小,限制了所有行業參與者的成長天花板。
- 惡性競爭與產業困境: 圖書經銷商的聯合折扣行為揭示了產業中「弱勢對弱勢」的困境。作者稿酬與翻譯成本的壓力,加上盜版及價格戰,長期而言會壓縮出版社的利潤空間和再投資能力。
- 閱讀習慣改變: 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對閱讀時間的瓜分,以及年輕世代傾向觀看影音而非文字的習慣,直接侵蝕了傳統書籍的讀者基礎。
- 新市場未成熟: 儘管電子書與有聲書銷售有所增長,但其市場規模相對於紙本書仍顯有限,對總營收貢獻仍有待提升。若新市場成長速度不足以彌補舊市場的衰退,總體業績將持續承壓。
- 海外市場萎縮: 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繁體字圖書市場的下滑,加上大陸市場對台灣出版業開放的限制,縮小了時報出版的潛在市場腹地。
- 實體通路式微: 雖然部分傳統通路人潮有短暫回溫,但報告也明確指出實體門市面臨巨大轉型挑戰,整體市場正「逐漸凋零」,這將對依賴實體書店銷售的業者造成長期壓力。
利多因素
- 有聲書市場爆發性成長: 台灣市場有聲書銷售幅度達288.7%,儘管基期可能較低,但這代表一個極具潛力的成長點。時報出版也正積極發展有聲產品,能搭上這股趨勢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 公司具備穩定盈利能力: 在行業普遍艱難的背景下,時報出版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營業收入、營業毛利、營業利益和本期淨利的同步增長。尤其是營業利益增長約13.6%,本期淨利增長約10.07%,顯示公司具備成本控制與經營效率提升的能力,能夠在市場逆風中維持獲利。
- 積極的數位轉型策略成果顯現: 時報出版的電商/網路平台業績成長11%(其中MOMO成長12.5%),以及電子書/有聲書銷售成長12% (業務單位更稱數位出版業務Q1-Q2成長達11-16%),這些數據表明其在數位通路和數位內容上的投入已開始看到實際回報,抵消了部分傳統業務的衰退。
- 堅實的內容基礎與品牌優勢: 作為「尊重智慧與創意的文化事業」,時報擁有近50年的經營歷史、屢獲殊榮的「歷年好書」和成功的暢銷書,加上與村上春樹、賈德.戴蒙等國際級大師的合作,累積了深厚的品牌資產和優質內容,這是其轉型的基石。
- 多元化經營與IP佈局: 將策略重心從單純的紙本書籍出版轉向「內容IP經營」,並拓展文創事業、活動策展、代編服務等多源收益,顯示公司已不滿足於單一收入來源,意圖開拓更高價值的業務模式,有助於分散風險和提升潛在回報。
- 財務結構穩健: 資產總額穩健增長,負債總額略微下降,股東權益增長,這表明公司的財務狀況健康,有助於支持其轉型投入和長期發展。
短期與長期趨勢預測
短期趨勢(未來數月至一年): 預計時報出版的股價在法人說明會後可能呈現穩健或小幅上揚的正面反應。這是因為公司在產業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仍能展現出上半年盈利能力的改善,以及數位化業務的具體成長。這些初步的轉型成果,尤其是高成長的有聲書及電商通路表現,可能會為市場帶來信心。然而,由於出版業整體面臨結構性逆風,股價的上漲幅度可能不會出現爆發性增長,而更偏向於評價修復或溫和走高,特別是對於中小型股,利空消息面常規律地打壓,但利多消息則不一定會引發顯著反應。因此,此次法說會所呈現的財報亮點與策略清晰性,應能提供短期內的股價支撐。
長期趨勢(未來數年至十年): 時報出版的長期趨勢取決於其數位轉型和內容IP經營能否持續有效。若公司能成功將大部分營收和利潤轉移到有聲書、電子書和多元IP衍生品上,並有效提升這些高成長業務的佔比,則有可能在整體出版業中脫穎而出,實現差異化成長。未來觀察重點將是其IP運營的成果(例如:版權的多元應用、改編為影視或遊戲的效益、文創產品銷售額),以及能否在全球華文市場拓展其數位內容。然而,如果其數位轉型速度未能趕上傳統業務的衰退速度,或IP變現能力不及預期,公司長期成長性仍會受限。市場仍會觀望出版定價制或政府政策能否有效支援實體出版市場。因此,時報的股價長期可能呈現波動成長或相對穩定的狀態,主要由其轉型成功與否所驅動。
投資人(特別是散戶)注意事項
散戶投資人面對時報(8923)這樣的轉型期公司,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深入瞭解數位轉型效益: 僅憑財報數據的小幅增長不足以全面評估數位轉型的成功。散戶應密切關注時報電子書、有聲書以及線上通路的營收貢獻佔比及其成長趨勢,最好能看到具體的品項增長與市佔率表現。若未來能有更多這些新業務的營收細項揭露,將更有助於判斷。
- 關注內容IP經營進展: 從「賣書」到「賣IP」是關鍵轉變。投資人應追蹤時報是否成功將其優質出版品轉化為電影、電視劇、周邊商品等其他形式,並關注這些新業務的營收或授權金,因其可能具備較高毛利率及規模化潛力。IP授權合作的宣布、文創商品業績成長都是重要信號。
- 分析盈利結構變化: 即使營收成長緩慢,如果高毛利的數位內容或IP業務佔比增加,將有利於淨利率的提升。散戶應觀察每季財報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變化,判斷公司的盈利質量是否有實質性改善。
- 關注成本控制與庫存管理: 在實體書銷售下滑的環境中,精準的「動態存貨控制」至關重要,可避免庫存積壓和潛在的跌價損失。投資人應留意公司存貨周轉率或庫存金額變化。
- 評估行業風險: 台灣出版業仍受困於整體衰退與結構問題。散戶應理性評估此行業所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例如閱讀習慣的根本性改變、文化政策的變數、或其他技術替代方案的興起。
- 長期投資思維: 時報這類型的公司不太可能帶來爆發性成長,更適合價值投資者或尋求穩定收益的長期持有者。在波動中,耐心等待其轉型效益的持續兌現,同時關注穩健的股息政策(如果適用)。
- 避免盲目跟風: 散戶切忌僅因一次法說會或短暫的正面新聞就輕率入場。應綜合分析公司的基本面、產業前景和管理層的執行力。
之前法說會的資訊
- 日期
- 地點
- 和平大樓2樓(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3段240號2樓)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富邦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未提供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