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耀(8349)法說會日期、內容、AI重點整理

恒耀(8349)法說會日期、直播、報告分析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

日期
地點
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8號3樓
相關說明
本公司參加統一證券國際法人部所舉辦之法人說明會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文件報告
公司未提供

本站AI重點整理分析

以下內容由AI生成:

這份由恒耀(股票代碼:8349)於2025年8月20日發布的法人說明會簡報,旨在向投資人闡述公司在汽車及電動車金屬製品領域的業務發展、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策略。整體而言,報告描繪了公司作為「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F.S.P.)」的轉型之路與全球化佈局,同時呈現了最新的財務數字。

從分析角度來看,這份報告釋放的訊號可謂喜憂參半。正面上,恒耀明確其核心競爭力與市場定位,並積極擴展全球產能以把握電動車產業的結構性轉變,這些均為公司長期成長注入動力。全球化的製造佈局與強化協同設計能力,將有助於其在供應鏈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然而,從近期財務數據來看,公司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淨利表現出現顯著下滑,儘管營運面部分指標有所改善,這引發了對其短期獲利能力的擔憂。尤其,2025年上半年的年度數據顯示整體營收和獲利能力相比去年同期有明顯的下滑,顯示短期營運環境存在挑戰。

對於股票市場而言,本報告揭示了恒耀在電動車趨勢下的潛在成長動能與挑戰。市場可能會將其在全球擴廠、強化F.S.P.能力視為長期利多,尤其是看好電動車市場帶來的增長機遇。然而,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令人擔憂的獲利表現(特別是匯兌損益和其他營業外收支的大幅負向影響),可能會對股價的短期表現構成壓力。投資人需要權衡公司的長期願景與短期的財務波動,特別關注影響淨利的非經常性或一次性因素是否能被控制。

對於散戶投資人而言,理解公司在產業變革中的應對策略至關重要。公司轉型為F.S.P.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能夠從單純的出口商轉變為提供全面服務的夥伴,這有助於深化與客戶的合作關係並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此外,新增產能預期將在未來幾年逐步貢獻營收。然而,也應留意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匯率波動以及競爭加劇可能帶來的營運風險,特別是近期財報所反映出的營運外費用侵蝕淨利的狀況,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根本原因。建議散戶投資人審慎評估,不僅要看到公司勾勒的電動車光明前景,更要結合實際的營收和獲利數字來判斷,特別是追蹤公司如何應對當前的短期營運壓力,以及新廠房能否如期、有效率地轉化為實質營收貢獻。

重點摘要與趨勢分析

以下將報告內容整理成條列式重點摘要,並描述各項數字、圖表與表格的趨勢:

一、 公司概況與核心競爭力

  • 業務範疇與轉型: 恒耀公司定位為汽車及電動車金屬製品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 (Full Service Provider, F.S.P.),顯示其業務模式已從單純出口商轉向提供更整合與附加價值更高的服務。此轉型旨在因應汽車產業的「質變與壯大」以及「電動車加速」趨勢。
  • 核心競爭力:
    • 具備「金屬工藝(包括非金屬)」能力與「製程垂直整合」優勢,涵蓋從鍛造、沖壓、CNC到熱處理、電鍍、塗覆等多元工藝。
    • 強調「強而有力的協同設計能力(Design In)」,從應用諮詢到批量生產,能與客戶共同開發,確定產品關鍵數據與參數,提升客製化服務能力。
    • 具備「量產製造」、「客戶庫存管理(J.I.T.)」及「物流與自動倉」等服務能力,確保供應鏈效率與客戶服務。
  • 全球製造佈局: 已建立全球製造佈局,包括台灣、中國(蘇州、廈門)、德國(ESKA)以及近期積極佈局的越南廠,以支持全球本地市場需求及區域製造策略,如越南廠總面積達352,700平方米。
  • 公司沿革與營收里程碑:
    • 1985年成立,歷經台灣設廠、首設蘇州廠,並於2005年上櫃(股票代號#8349)。
    • 營收發展呈現長期增長趨勢:1998年突破10億台幣、2008年突破30億台幣、2016年突破100億台幣。
    • 2024年預計營收達到131億台幣。
  • 市場拓大與整合: 汽車產業正經歷轉型,面臨來自新興業者(如Tesla)、中國新能源汽車(Nio, Li Auto, XPeng)、科技巨頭(Apple, Google)、移動服務提供者(Uber, Didi, Zipcar)等多方競爭與擴張。恒耀此時積極擴大解決方案範疇,可望從中尋求新機遇。

二、 財務數字分析

1. 季度財務數字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會計科目 3Q-2023 4Q-2023 1Q-2024 2Q-2024 3Q-2024 4Q-2024 1Q-2025 2Q-2025 QoQ% (2Q25 vs 1Q25)
營業收入 3,122 3,425 3,188 3,210 3,300 3,429 2,801 2,830 1%
營業毛利 547 701 692 675 706 692 590 590 0%
營業毛利率 17.5% 20.5% 21.7% 21.0% 21.4% 20.2% 21.1% 20.8% -23bp
營業費用 407 335 418 446 456 466 448 386 -14%
營業利益 139 366 275 229 250 226 143 204 43%
營業利潤率 4.5% 10.7% 8.6% 7.1% 7.6% 6.6% 5.1% 7.2% 213bp
財務成本淨額 58 62 53 55 54 51 51 45 -11%
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淨額 20 (1) 30 18 13 29 26 (11) -144%
匯兌損益淨額 67 (29) 49 30 (8) 24 31 (132) -529%
其他利益及損失淨額 18 31 46 30 7 37 21 2 -92%
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合計 46 (60) 73 23 (43) 38 27 (187) -803%
稅前淨利 (淨損) 186 305 347 252 207 264 169 18 -90%
所得稅費用 (利益) 合計 55 105 141 65 59 99 45 25 -44%
本期淨利 (淨損) 131 200 206 187 148 165 124 (8) -106%
本期淨利率 4.2% 5.8% 6.5% 5.8% 4.5% 4.8% 4.4% -0.3% -470bp
淨利 (損)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 128 208 203 191 157 187 135 3 -97%
基本每股盈餘 (EPS) 0.85 1.38 1.21 1.24 0.93 1.10 0.66 0.02 -97%
  • 營收: 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為2,830百萬元,較第一季度微幅增長1%,但相比2024年同期則有明顯下降(2Q24為3,210百萬元)。整體趨勢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第一季呈現緩步下滑,Q2 2025略有回升。
  • 毛利率與營業毛利: 2025年第二季度營業毛利持平於第一季度(590百萬元),毛利率微降23個基點至20.8%。毛利率自2023年第三季的17.5%上升後,大致穩定在20%-21.7%的區間。
  • 營業費用: 2025年第二季度營業費用較第一季度大幅下降14%至386百萬元,顯示費用控制有所成效。
  • 營業利益與營業利潤率: 2025年第二季度營業利益較第一季度大增43%至204百萬元,帶動營業利潤率上升213個基點至7.2%,顯示營運效率在近期有所提升。
  • 稅前淨利、本期淨利與EPS:
    • 稅前淨利:2025年第二季度僅為18百萬元,較第一季度(169百萬元)劇烈衰退90%。
    • 本期淨利:轉為虧損8百萬元,較第一季度(124百萬元)下降106%,呈現大幅由盈轉虧。
    • 基本每股盈餘 (EPS):2025年第二季度大幅縮水至0.02元,較第一季度(0.66元)驟降97%。
  • 獲利能力主要挑戰: 營運外收入及支出合計自2025年第一季的27百萬元轉為第二季的負187百萬元,大幅衰退803%。其中,匯兌損益淨額影響尤其顯著,從正向31百萬元轉為負132百萬元,鉅額的匯兌損失是導致淨利急劇下滑的關鍵因素,沖抵了營業利益的改善。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亦由正轉負。

2. 年度財務數字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會計科目 2018Y 2019Y 2020Y 2021Y 2022Y 2023Y 2024Y 2025/1-6 YoY% (2025/1-6 vs 2024/1-6)
營業收入 10,840 9,925 8,824 10,193 11,476 12,238 13,137 5,631 -12%
營業毛利 2,404 1,834 1,697 1,934 2,179 2,165 2,765 1,180 -14%
營業毛利率 22.2% 18.5% 19.2% 19.0% 19.0% 17.7% 21.1% 21.0% -41bp
營業費用 1,583 1,459 1,353 1,486 1,578 1,458 1,786 834 -3%
營業利益 821 375 344 447 601 707 979 347 -31%
營業利潤率 7.6% 3.8% 3.9% 4.4% 5.2% 5.8% 7.5% 6.2% -172bp
財務成本淨額 118 118 99 77 126 224 213 96 -11%
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淨額 66 56 16 42 73 48 89 14 -70%
匯兌損益淨額 25 0 3 (43) 87 61 96 (101) -227%
其他利益及損失淨額 152 24 135 109 108 88 120 23 -70%
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合計 124 (38) 54 31 143 (27) 91 (160) -267%
稅前淨利 (淨損) 945 337 398 479 744 680 1,071 187 -69%
所得稅費用 (利益) 合計 206 98 111 114 172 218 364 71 -66%
本期淨利 (淨損) 740 239 287 365 572 461 706 116 -71%
本期淨利率 6.8% 2.4% 3.3% 3.6% 5.0% 3.8% 5.4% 2.1% -409bp
淨利 (損)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 627 251 293 376 589 474 739 139 -65%
基本每股盈餘 (EPS) 5.43 2.16 2.52 3.03 4.30 3.03 4.27 0.65 -73%
  • 營收: 恒耀營收從2020年的8,824百萬元持續增長至2024年的13,137百萬元,顯示長期成長趨勢。然而,2025年1-6月的累計營收為5,631百萬元,較去年同期衰退12%,結束了多年的年營收成長態勢。
  • 獲利能力: 營業利益和本期淨利在2020年低谷後呈現逐年成長趨勢,至2024年分別達到979百萬元和706百萬元。但2025年1-6月營業利益為347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大減31%;本期淨利為116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71%。
  • 營業毛利率: 2024年營業毛利率達到21.1%,為近年來高峰,2025年1-6月則持平於21.0%,維持在相對健康水平。
  • 獲利指標下滑主因 (2025/1-6 YoY%):
    • 營業利益率下降172個基點至6.2%。
    • 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合計:從正數(2024年91百萬元)轉為負數(2025/1-6為負160百萬元),衰退幅度達267%,成為侵蝕獲利的重要因素。
    • 匯兌損益淨額:從正數轉為負101百萬元,劇烈衰退227%。這解釋了2025年上半年營收和獲利能力同比下滑的部分原因,與季度數據中觀察到的趨勢一致。
    • 本期淨利率:大幅下降409個基點至2.1%。
    • EPS:2025年1-6月基本每股盈餘為0.65元,相較2024年全年的4.27元,與2024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73%。

3. 各營業單位月營收 (單位:百萬元)

  • QST(台灣出口): 營收從2022年的4,286百萬元成長至2024年的4,770百萬元。但2025年至今總計為2,364百萬元,年增率為-15.3%,顯示來自台灣的出口業務表現相對疲軟。
  • Suzhou(中國非車用): 營收從2022年的325百萬人民幣緩降至2023年的313百萬人民幣,但在2024年回升至362百萬人民幣,增長15.8%。2025年至今總計194百萬人民幣,年增率為-3.6%。顯示非車用業務趨勢穩定。
  • Xiamen(中國車用): 營收從2022年的1,035百萬人民幣持續增長至2024年的1,189百萬人民幣。但2025年至今總計561百萬人民幣,年增率為-11.2%。這表示公司重要的中國車用業務也面臨成長放緩甚至衰退的壓力。
  • ESKA(德國、歐盟): 營收從2022年的80.9百萬歐元微增至2023年的85.2百萬歐元,但2024年降至81.4百萬歐元,年增率為-4.4%。2025年至今總計46.1百萬歐元,年增率為-9.6%。歐洲市場營收面臨壓力。
  • 合併營收: 整體合併營收呈現相似趨勢,2022年為11,476百萬元,2023年為12,238百萬元,2024年為13,137百萬元,穩定成長。但2025年至今總計6,507百萬元,年增率為-13.1%,這與年度數據中2025/1-6月的營收YoY%吻合,確認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整體下滑的態勢。

4. 資本支出 &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 & 營運活動現金流

  • 年度趨勢 (2014-2024):
    • 資本支出 (CAPEX): 從2014年的529百萬元逐年增長,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均維持在較高水準(分別為1,442、2,592、2,827百萬元),顯示公司近年持續投入大量資金於擴廠與設備更新。
    • 折舊費用 (Depreciation): 伴隨資本支出增長,折舊費用也呈穩定上升趨勢,反映資產規模擴大。
    •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 大致呈上升趨勢,尤其2024年達到2,043百萬元高點,顯示營業創造現金的能力強勁。
    • 營運活動現金流: 整體呈現穩健但有波動的態勢。2022年、2023年維持在較高水平,2024年達到1,356百萬元,顯示公司的核心營運活動具備較好的現金產生能力。
  • 季度趨勢 (3Q'22-2Q'25):
    • 資本支出: 在2023年第二季達到高點後,2024年和2025年季度資本支出呈現高低波動,但在2025年第二季達到相對較低的水平(270百萬元),對比高峰期顯著下降。
    • EBITDA: 2025年第二季度為422百萬元,較第一季度有所提升(12百萬元,但第一季度極低需注意)。長期來看,EBITDA在500百萬左右波動,反映公司持續有營業現金流創造。
    • 營運活動現金流: 2025年第一季度營運現金流僅為12百萬元,較2024年第四季的554百萬元大幅下降,顯示當季營運資金壓力較大。但隨後2025年第二季強勁反彈至526百萬元,這表明營運現金流狀況快速回穩。

三、 新廠建置與策略佈局

  • 台南歸仁新廠: 總面積達176,556平方米,位於台86線歸仁交流道旁,臨近台灣高鐵台南站,定位為「智慧製造綠能新廠」。該廠預期將優化產能、提升效率,並可能引入環保綠能技術。報告中顯示2025年8月時已具規模。
  • 越南廣寧新廠: 總面積達352,700平方米,顯著大於台南新廠,照片顯示2025年5月時仍在建設中。越南廠的建立呼應其全球化製造佈局,以靠近當地市場、降低成本並分散風險。預期將是公司未來成長的重要支柱。
  • 產能分佈(概略): 報告指出台灣具50k噸產能/70億台幣產值,廈門蘇州合計40k噸產能/60億台幣產值,德國15k噸產能/30億台幣產值。越南廠(BOLTUN)將是重要新增產能。這顯示恒耀在不同區域皆有設廠,能夠服務各地客戶並進行區域製造戰略,但並未提供新增產能對於總產值的影響預估。

市場影響與未來趨勢分析

未來趨勢與評估

恒耀在法說會中提出的資訊,反映了公司在產業轉型中的積極應對策略。展望未來,有以下趨勢值得關注:

  1. 電動車與F.S.P.模式驅動長期成長: 電動車產業的爆炸性成長為恒耀提供結構性成長機會。作為電動車金屬製品供應商,其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從「出口商」轉型為「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F.S.P.)」,透過「協同設計」、「製程垂直整合」及「全球製造佈局」等核心競爭力,預期能更深入參與客戶供應鏈,提高客戶黏著度與產品附加價值。這將是公司未來獲利能力提升的長期驅動力。
  2. 全球製造佈局的策略意義: 新設台南歸仁與越南廣寧新廠,顯示公司積極應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貿易壁壘升高等挑戰。多地佈局不僅能分散單一市場風險,也有助於貼近客戶、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同時可能透過區域成本優勢來提升整體毛利率。越南廠的大規模投資,預示著東南亞市場和全球汽車供應鏈中,公司未來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 財務面挑戰需持續關注: 儘管公司在營業利益與營運現金流(2025年Q2季度性改善,年度總體維持正向)表現尚可,但2025年上半年營收年增率(-12%)及獲利能力(稅前淨利與淨利分別-69%、-71%)的顯著下滑,尤其是來自匯兌損益及其他營業外收支的衝擊,凸顯短期內公司可能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與外在環境風險。市場將關注這些非營運性因素是否能被有效管理,以避免侵蝕本業獲利。

正面因素(利多)與挑戰(利空)

根據這份報告的內容,以下列出對恒耀股價可能產生「利多」與「利空」影響的因素:

正面因素(利多)

  • 搭上電動車產業趨勢: 公司明確轉型為「汽車&電動車金屬製品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切入產業長期成長主軸,這是未來營收和獲利的根本動力。
  • 強化全方位服務模式 (F.S.P.): 從傳統出口商轉變為F.S.P.,意味著提供從協同設計、製程整合到客戶庫存管理的一站式服務。這有助於提高客戶轉換成本,深化合作關係,並帶來更高的產品附加值與穩定訂單。
  • 積極擴展全球製造產能: 建設台南歸仁智慧新廠與大規模的越南廣寧新廠,顯著增加總產能並優化地理佈局,以迎接電動車需求增長及應對全球供應鏈分散趨勢,為未來營收規模擴大奠定基礎。
  • 核心競爭力與垂直整合: 具備金屬工藝、垂直整合製造、以及協同設計能力,使其在複雜且多變的汽車產業中保持競爭優勢。
  • 歷史營收成長趨勢: 從2020年起至2024年,公司年度營收呈現穩健增長,顯示其在既有基礎上有良好的執行力。
  • 營業效率改善: 2025年第二季度營業費用大幅下降14%,推動營業利益大幅增長43%,營業利潤率回升,顯示公司在營運層面能有效控制成本,並改善本業獲利能力。

挑戰與風險(利空)

  • 近期獲利能力驟降: 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淨利表現(季度虧損,半年度大幅衰退),尤其EPS從第一季的0.66元降至0.02元,對短期獲利能力構成嚴重疑慮,恐導致股價承壓。
  • 非經常性項目影響大: 鉅額的「匯兌損益淨額」與「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合計」負向衝擊,嚴重侵蝕了營業利益所帶來的正面效益。這凸顯公司易受外部金融環境(如匯率波動)的影響。
  • 營收成長動能放緩甚至衰退: 儘管過去多年營收成長,但2025年上半年合併營收年增率為-13.1%,且主要區域性市場(QST、Xiamen、ESKA)營收同比也呈現衰退,顯示整體訂單需求或市場環境正遭遇逆風。
  • 新廠產能效益待驗證: 儘管新廠正在建設或已具備初步規模,但從投產到貢獻顯著營收和獲利仍需時間。市場將關注這些龐大資本支出是否能及時轉化為股東回報,以及閒置產能的風險。
  • 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 汽車產業正經歷「重新定義和重新發明」的複雜市場前景,來自傳統車廠、新創業者及科技巨頭的競爭日益激烈,公司能否維持並擴大市場份額是長期挑戰。

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與散戶投資人應注意事項

總體來看,這份報告可能對恒耀股價造成短期壓力,但其中長期發展潛力仍在。短期內,市場可能會因2025年上半年的糟糕獲利數字(特別是大幅下滑的EPS)而看空,或至少保持觀望態度。尤其是非營業收入的劇烈波動,會讓投資人擔憂獲利穩定性。

然而,長期而言,公司在電動車領域的戰略佈局、F.S.P.模式轉型、以及積極的全球擴產計劃,依然是股價的重要支撐點和成長潛力。一旦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進一步釋放,且恒耀的新廠效益逐步顯現,其營收和獲利能力有望重拾成長動能。

散戶投資人應注意的重點:

  1. 觀察獲利穩定性: 仔細分析未來幾個季度的財報,特別關注匯兌損益、權益法認列等非營業項目對淨利的影響。若這些因素持續造成負面衝擊,或公司未能有效提出應對方案,即使本業表現好轉,整體獲利仍可能被拖累。
  2. 追蹤新廠進度與效益: 密切關注台南歸仁和越南廣寧新廠的建設進度、量產時程以及對營收和毛利的實際貢獻。這是驗證公司未來成長潛力的重要指標。
  3. 留意訂單能見度: 觀察公司能否取得來自電動車領域大廠的長期訂單。尤其是來自中國車用(Xiamen)和歐洲市場(ESKA)的營收復甦狀況,以及各區域月營收能否從衰退轉為成長,是評估業務展望的關鍵。
  4. 關注全球總體經濟和匯率變化: 由於公司有顯著的匯兌損益,全球利率政策、貨幣強弱將直接影響其財報表現。散戶應注意相關總體經濟報告。
  5. 衡量市場情緒與估值: 在基本面有波動時,股價表現也容易受市場情緒影響。投資人應結合行業趨勢、同業比較以及公司長期策略,綜合判斷其合理估值,避免短期情緒驅動的投資決策。
  6. 分散投資: 鑑於單一股票波動性較大且受多重因素影響,建議散戶採取分散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

綜合判斷,恒耀正處於轉型與投資期,短期陣痛是難以避免的,但其核心業務與市場定位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投資人需要有更長的投資視野,並密切追蹤公司的執行力,尤其是在營運效率改善能否抵消營業外波動、新產能能否有效變現等方面。

之前法說會的資訊

日期
地點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00號2樓
相關說明
本公司參加華南永昌證券所舉辦夏季產業趨勢暨企業論壇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文件報告
公司未提供
日期
地點
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11號5樓
相關說明
本公司參加富邦證券所舉辦之法人說明會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文件報告
公司未提供
日期
地點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11號9樓
相關說明
本公司參加富邦證券所舉辦之法人說明會
公司提供的連結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文件報告
公司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