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聯(1710)法說會日期、內容、AI重點整理
東聯(1710)法說會日期、直播、報告分析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
- 日期
- 地點
- 視訊會議
- 相關說明
- 說明公司營運情形,相關訊息請參閱本公司網站。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
本站AI重點整理分析
以下內容由AI生成:
這份由東聯化學 (1710TW) 於 2025 年 9 月 23 日發佈的投資人交流會議內容,提供了一份關於公司營運現況、財務表現及未來發展策略的綜合性報告。以下為報告的完整分析與總結:
整體報告觀點
本報告呈現了東聯化學在傳統石化產品(如乙二醇)與新興高值化學品(如特用化學品)領域的營運概況。報告內容清晰地揭示了公司在業務擴張、產品多元化及永續發展方面的長期策略佈局。然而,儘管有明確的轉型方向和在特定高值產品的產能擴張,近期的財務數據卻顯示出顯著的獲利壓力,這使得報告整體觀點趨於中性偏保守。
- 利多因素:
- 產品結構優化與高值化趨勢: 公司積極發展特用化學品、電子級氣體及綠色環保材料,並將其列為核心發展策略,這有助於降低對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依賴,提升毛利率與市場競爭力。例如,報告中提及發展碳捕捉技術、低碳二氧化碳化學品,以及胺系列產品的深加工,這些都是符合未來產業趨勢的高附加價值產品。
- 產能持續擴張與多地佈局: 東聯化學在高雄林園及江蘇揚州設有生產基地,並在過去數十年持續擴充主要產品線的產能,特別是特用化學品方面的投資與擴建,顯示公司對未來成長的信心與實力。
- 堅實的永續發展承諾: 報告明確提出技術轉型(綠色產品、減碳、新材料)、核心產品深加工以及具體的減碳目標與永續經營方針,符合全球 ESG 趨勢,有助於吸引長期投資者和提升企業形象。已達成的 2017-2023 年累計減碳率 26.9% 顯示其在環保方面的實際行動。
- 營業收入有所回升: 儘管獲利不佳,但 24Q2、24Q3、25Q1 的營業收入相較於 22Q3 至 24Q1 的低點有所回升,顯示市場需求或銷售量有改善跡象。
- 利空因素:
- 獲利能力顯著下滑: 最近幾季的營業淨損益持續為負,歸屬東聯的合併損益在 2025 年第二季轉為大幅虧損(-2.6 億新台幣),每股盈餘亦轉為負值(-0.30 元),這顯示公司在營收提升的同時,獲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可能來自於原物料成本上升、產品價格競爭激烈或生產效率問題。
- 終止現金股利發放: 2024 年現金股利為零,相較於 2022 年和 2023 年的 0.20 元,這是對股東非常不利的訊號,通常反映公司面臨現金流壓力或對未來獲利前景保守。
- 高額計息負債: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計息負債高達 135 億新台幣,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這將增加公司的利息支出,進一步侵蝕獲利。
- 乙二醇事業佔比過高: 乙二醇事業在銷售額中佔比仍是最大宗(25Q2 為 64%),使其營運容易受大宗石化商品價格波動影響,高值化產品的轉型效益尚未完全體現於銷售佔比結構中。
- 免責聲明強調風險: 報告開頭的免責聲明明確指出公司並未發佈財務預測,且未來結果可能因市場需求、價格波動、競爭行為、國際經濟狀況、匯率波動及供應鏈等風險因素而與預期存在差異,提示投資人相關風險。
條列式重點摘要
公司簡介與歷史沿革
- 東聯化學創立於 1975 年 12 月,資本額為新台幣 88.6 億元。
- 主要經營業務涵蓋乙二醇、二乙二醇、環氧乙烷的製造與買賣,以及氣氧、液氧、氣氮、液氮、液氬及壓縮空氣的製造與買賣。同時也生產乙醇胺、碳酸乙烯脂、聚乙二醇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特用化學品。
- 生產基地分佈於高雄林園與江蘇揚州。
- 公司大事紀顯示,自 1978 年高雄 EO/EG 廠投產以來,東聯持續擴大產能,並於 2016 年在揚州設立 EO/EG 廠,近年(2022 年)也擴建了高雄電子級 CO2 廠、PEA 廠、EDA 廠及 EOD II 廠等特用化學品產線,展現多元化發展。
轉投資事業架構
- 東聯化學透過全資子公司聯洋石化(控股)有限公司和東聯化學(百慕大)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持有遠東聯石化(揚州)有限公司 55.80% 的股權,顯示對揚州生產基地的控制權。
三大事業體與產能
- 公司營運劃分為乙二醇事業、氣體事業及特用化學品事業。
- 乙二醇事業: 環氧乙烷 (EO) 總產能 770kta (千噸/年),乙二醇 (EG) 總產能 860kta。
- 氣體事業: 氣體 (O2、N2、Ar) 總產能 1,410kta,二氧化碳 (CO2) 總產能 235kta。
- 特用化學品事業: 乙醇胺 (EA) 總產能 100kta,乙二醇丁醚 (EB) 30kta,碳酸乙烯酯 (EC) 80kta,環氧乙烷衍生物 (EOD) 166kta,聚醚胺 (PEA) 5kta,乙烯胺 (EDA) 20kta。
- 產品價值鏈圖展示了從空氣、乙烯等基礎原料,透過環氧乙烷的生產,延伸出乙二醇、乙醇胺、乙烯胺、聚醚多元醇等多種應用於聚酯、工業、食品、醫療、電子、日化、塗料及建築領域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其中,高純度液態氣體和電子級二氧化碳等產品被特別強調。
財務概況
項目 2023 年 2024 年 2025 年 Q2 (半年) 合併營業收入 (億新台幣) 208.2 237.8 119.5 歸屬東聯合併損益 (億新台幣) 2.6 (利潤) 0.2 (利潤) (2.6) (虧損) 每股盈餘 (新台幣) 0.30 0.02 (0.30) 現金股利 (新台幣) 0.20 (2023 年發放) 0.00 (2024 年發放) -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合併資產負債表顯示:
- 總資產為 291 億新台幣,其中生產事業佔 225 億,投資事業佔 66 億。
- 總負債為 168 億新台幣,計息負債 135 億,非計息負債 33 億。
- 權益總額為 123 億新台幣,權益比為 42%,每股淨值為 11.3 元。
發展策略
- 技術轉型:
- 綠色產品: 發展綠色製程與材料,投入塑料回收、材料改質及生物可分解聚酯技術。
- 減碳: 持續研發,改善化學性能,以達成固碳、減碳目標;開發碳嵌入、碳捕捉技術及能源整合,生產二氧化碳化學品低碳工藝。
- 新材料: 掌握特殊應用化學品及材料,專注高新技術效能,連結環保、電子、汽車等產業的整體環境解決方案。
- 核心產品:
- 以東聯自產品項為原料及深加工技術,衍生各種胺類家族,包括乙醇胺、乙二胺及聚醚胺系列,旨在發展高質產品與自主深加工能力。
- 減碳目標:
- 以 2015 年為基準,設定年平均減碳率目標。2023 年已實現減碳量 1,297 t-CO₂e(範疇二),累計減碳率達 26.9%,100% 達成目標。
- 規劃短期(2024 年)年減碳率 1%,中期(至 2028 年)年減碳率 2%,並評估高效率低碳汽電共生系統與購買再生能源憑證。
- 長期(至 2032 年)目標是碳排放量較 2015 年減少 35%,並遵循氣候變遷法規與政府規劃。
- 永續經營:
- 遵循國際準則(GRI、SASB、TCFD),實施 ISO 14001 環境管理、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ISO 50001 能源管理、ISO 45001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等系統,並依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及 ISO 9001 品質管理系統發佈 ESG 永續報告書。
數字、圖表與表格的主要趨勢
營業收入與營業淨(損)益 (22Q1 - 25Q2)
- 營業收入趨勢: 顯示公司營收在 2022 年經歷一波下跌後,於 2023 年大部分時間維持在約 50-52 億新台幣的水平。2024 年第二季和第三季出現顯著增長,營收突破 64 億新台幣,隨後在 24Q4 略為下滑,25Q1 和 25Q2 則維持在 58-61 億新台幣的相對高位。這表明市場需求有所回穩,或公司銷售策略奏效。
- 營業淨(損)益趨勢: 呈現長期虧損狀態。從 2022 年第一季到 2024 年第一季,公司持續產生營業虧損。儘管在 2024 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短暫轉為盈利 (15 百萬元和 96 百萬元),但隨後在 24Q4、25Q1 和 25Q2 再次陷入虧損,且 25Q2 的虧損達 174 百萬元,為近年來較高的一次,顯示獲利壓力依然存在且加劇。
各事業銷售比例 (22Q1 - 25Q2)
- 乙二醇事業: 始終是最大的銷售來源,佔比在 57% 至 68% 之間波動。最近幾季(24Q1-25Q2)維持在 62% 至 68%,顯示其為公司的核心營收支柱,但也意味著公司受乙二醇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
- 特化事業: 銷售佔比在 25% 至 37% 之間波動。在 22Q2 達到 37% 的高點後,一度下滑,但隨後在 23Q1 至 24Q4 期間回升並穩定在 29% 至 31% 的區間,最新 25Q2 佔比為 29%。這表明特用化學品事業在營收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其銷售佔比成長速度並未顯著超越乙二醇事業,顯示轉型效益仍在發酵中。
- 氣體事業: 銷售佔比相對穩定,在 6% 至 10% 之間。在 24Q1 至 25Q2 期間均維持在 6% 至 7%,為公司提供穩定的基本收入貢獻。
合併財務概況 (2023, 2024, 2025Q2)
- 合併營業收入: 從 2023 年的 208.2 億新台幣成長至 2024 年的 237.8 億新台幣,增長約 14.2%。2025 年第二季的半年營收為 119.5 億新台幣,若按此趨勢,全年營收有望與 2024 年持平或略高,呈現穩健增長。
- 歸屬東聯合併損益: 2023 年尚有 2.6 億新台幣的獲利,2024 年大幅縮減至 0.2 億新台幣,而 2025 年第二季則轉為 2.6 億新台幣的虧損。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表明公司獲利能力在快速惡化。
- 每股盈餘 (EPS): 與損益趨勢一致,從 2023 年的 0.30 元下降至 2024 年的 0.02 元,2025 年第二季更轉為每股虧損 0.30 元。這對股東而言是負面消息。
- 現金股利: 2022 年和 2023 年均發放 0.20 元現金股利,但在 2024 年則為零。這直接反映了公司獲利能力下降和財務狀況吃緊,無法分配盈餘給股東。
財務結構 (2025/6/30)
- 公司的總資產為 291 億新台幣,其中生產事業是主要的資產構成。
- 負債總額為 168 億新台幣,其中計息負債佔比高達 135 億新台幣,凸顯公司營運對外部借款的依賴性較高。
- 權益比為 42%,顯示股東權益佔總資產的比例尚屬健康範圍,但需留意近期獲利能力惡化可能對權益造成侵蝕。每股淨值 11.3 元提供了一個內在價值的參考。
股票市場的潛在影響與投資人注意事項
股票市場的潛在影響
- 短期而言: 由於近期獲利能力顯著下滑(2025Q2 轉虧為損),且 2024 年已停止發放現金股利,這些財務上的負面消息可能會對東聯化學的股價構成短期利空壓力。投資者可能會對公司的獲利前景感到擔憂,導致股價承壓。高額的計息負債也可能在市場對利率敏感時引發疑慮。
- 長期而言: 公司積極投入綠色產品、減碳、新材料及胺類核心產品的深加工等高值化策略,並展現出強烈的 ESG 承諾。這些長期發展策略若能成功執行並反映在未來的獲利改善上,將有助於公司擺脫大宗商品循環的影響,提升估值,吸引長期價值投資者和 ESG 導向基金的關注。然而,這些轉型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本投入,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效益。
未來趨勢的判斷(短期或長期)
- 短期趨勢(未來 6-12 個月): 預期仍將面臨挑戰。全球石化產業景氣波動、原物料價格變化及競爭加劇,將持續考驗東聯化學的營運韌性。尤其在獲利能力尚未明顯改善,且大宗商品乙二醇仍佔主要銷售比重的情況下,短期內股價恐將呈現震盪或承壓格局。
- 長期趨勢(未來 3-5 年): 公司的技術轉型與高值化策略,以及對永續經營的投入,是符合全球產業發展潮流的正確方向。若能有效推動新材料和特用化學品的市場滲透率,並逐步降低對乙二醇等大宗商品的依賴,同時控制成本並改善生產效率,長期來看有望實現業務結構優化和獲利能力提升。然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投資和市場驗證。
投資人(特別是散戶)應注意的重點
- 獲利能力與現金流: 最關鍵的指標。散戶應密切關注公司每季的營運損益及每股盈餘變化,尤其是 2025 年第二季已出現虧損,需觀察後續季度是否能轉虧為盈。同時也要關注公司的現金流狀況,以評估其償債能力和營運穩定性。
- 股利政策變化: 2024 年停止發放現金股利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信號。散戶若以股利收入為投資主要目的,需特別留意公司未來股利政策的恢復與否。
- 產業景氣與乙二醇價格: 儘管公司力求轉型,但乙二醇事業仍是營收大宗。散戶應關注全球石化產業景氣循環、原油價格及乙二醇市場供需變化,這將直接影響公司主要產品的毛利率。
- 特用化學品轉型進度: 仔細追蹤公司在綠色產品、新材料和胺系列等高值化產品的研發、產能擴張與實際銷售貢獻。若特用化學品銷售佔比能持續提升,且能帶來更高的利潤,將是公司基本面改善的關鍵。
- 財務結構與負債水平: 關注公司的負債比率,尤其是計息負債,以及其對利息費用的影響。在利率上行的環境下,高負債可能增加財務風險。
- ESG 策略的實質效益: 雖然永續發展策略對公司長期形象有利,但散戶應評估這些投入是否能為公司帶來實質的營運效益(如成本降低、新市場機會),而不僅是公關層面。
總體而言,東聯化學正處於一個轉型關鍵期,其長期策略方向明確且積極,但在短期內面臨嚴峻的獲利挑戰。投資人應保持謹慎,並密切觀察公司未來幾季的財務表現及高值化產品轉型策略的實際成果。
之前法說會的資訊
- 日期
- 地點
- 視訊會議
- 相關說明
- 說明公司營運情形,相關訊息請參閱本公司網站。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
- 日期
- 地點
- 視訊會議
- 相關說明
- 說明公司營運情形,相關訊息請參閱本公司網站。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
- 日期
- 地點
- 視訊會議
- 相關說明
- 說明公司營運情形,相關訊息請參閱本公司網站。
- 公司提供的連結
- 公司網站相關資訊連結
- PDF簡報
- 公開資訊觀測站簡報連結
- 直播或串流
- TWSE網站直播串流連結
- 文件報告
- 公司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