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1303)法說會日期、內容、AI重點整理
南亞(1303)法說會日期、直播、報告分析
公開資訊觀測站資訊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國泰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
本站AI重點整理分析
以下內容由AI生成:
報告整體分析與總結
本報告詳細闡述了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25年上半年的營運概況,涵蓋了公司概況、財務狀況、第三季市場展望及擴建計畫。整體而言,南亞在本報告期內的營運呈現「本業表現亮眼,業外承受重大壓力」的複雜局面。
對報告的整體觀點
南亞在本業營運上展現出強勁的復甦和成長動能,尤其在電子材料部門,受惠於人工智慧(AI)產業擴大投資、高階通訊及車用電子需求旺盛,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營收與營業利益皆顯著提升。化工、聚酯及塑膠加工等其他產品線的本業營運亦呈現回溫或穩健成長的態勢。然而,公司合併稅前淨利及每股盈餘卻由盈轉虧,主要歸因於權益法轉投資收益的大幅減少(特別是來自台塑石化與南亞科技)以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急速升值所導致的高額匯兌損失。這顯示了南亞雖然成功駕馭了本業的市場機會,但其整體獲利仍高度受業外因素影響。公司積極推動的擴建計畫,則展現了其瞄準未來高值化與新興應用市場的長期發展策略。
對股票市場的潛在影響
-
短期影響:由於合併淨利及每股盈餘呈現虧損,短期內可能對股價構成壓力,尤其是報告發佈後,市場可能聚焦於業外虧損,導致投資情緒偏向保守或負面。轉投資公司的表現及匯率變動仍將是短期內影響股價的主要不確定因素。
-
長期影響:若投資人能夠深入分析並區分本業與業外損益,且認同電子材料等高成長產品線的長期潛力以及公司積極轉型高值化的策略,則股價在消化短期利空後,有望逐步反應其本業價值及未來成長動能。南亞在多項產品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及其多元化的產業佈局,也為其長期穩健發展提供了基礎。
對未來趨勢的判斷(短期或長期)
-
短期趨勢(2025年第三季):
- 電子材料:AI及高階網通需求將持續驅動成長,但消費性產品因第二季提前備貨,短期內可能面臨去庫存壓力,部分抵銷傳統旺季效益。產銷組合將持續優化。
- 化工產品:德州及大陸廠維持全能生產,預計交運量將有所成長。
- 聚酯產品:美國市場恢復拉貨,台灣訂單增加,但整體產業展望仍保守,需求成長有限,第三季營運預計與第二季相當。
- 本業營業利益預期仍能維持改善和成長動能。然而,業外如轉投資損益及匯兌波動,仍是影響最終淨利表現的潛在不確定因素。
-
長期趨勢:
- 南亞將持續受惠於AI、5G、電動車、智慧製造等新興科技對高階電子材料和功能性化學品的需求增長。
- 公司在擴建計畫中投入共聚酯粒、離型膜、氟系塑膠PFA管材、太陽能光電系統、銅箔等,顯示其朝向高附加價值、差異化、環保及新能源相關產品轉型的決心,這些將是其長期營收與獲利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 全球化的生產與銷售佈局有助於分散風險,但在全球經濟波動、貿易政策變動、油價及匯率等外部不確定性下,公司仍需保持靈活應變。
投資人(特別是散戶)應注意的重點
- 本業與業外損益的區分:散戶應仔細研讀財報,理解公司本業(營業利益)表現良好,而合併淨利虧損主因來自業外(轉投資損失與匯兌損失)。不應僅憑最終的淨利數字就對公司價值作出判斷。
- 電子材料部門的成長動能:密切關注南亞電子材料部門的訂單狀況、產能利用率及新產品開發進度,尤其是在AI、高頻高速及車用領域的佈局成果,這將是公司未來成長的核心驅動力。
- 轉投資公司(台塑石化、南亞科技)的營運改善情況:這兩家公司對南亞的合併淨利影響巨大。應關注其各自的財報與展望,評估其何時能走出谷底、減少虧損,以減輕對南亞的拖累。
- 匯率波動風險:新台幣匯率的劇烈波動對南亞的匯兌損益影響顯著。投資人應關注央行政策及全球經濟情勢,評估未來匯率走勢對公司獲利的潛在影響。
- 擴建計畫的實施與效益:追蹤公司各項擴建計畫的投產進度及實際市場反應,特別是高附加價值新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與獲利貢獻。
- 宏觀經濟與產業景氣:關注國際貿易政策、原物料價格(如油價)、海運費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景氣狀況,這些因素均可能影響南亞的營運成本與市場需求。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營運概況摘要
公司概況
- 基本資料:
- 公司名稱: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股票代碼:1303
- 發佈日期:2025-09-05 14:35:00
- 事業規模:
- 市值:截至2025年8月約新台幣3,248億元。
- 營業額:2024年(不含南亞科技)新台幣2,596億元。
- 員工人數:29,108人(包含合併財務報告公司)。
- 全球佈局:擁有101個生產廠,分佈於台灣(59個)、中國大陸(34個)及美國(8個)。
- 主要產品營收佔比(截至2024年):
- 電子材料:42%
- 化工產品:23%
- 聚酯產品:19%
- 塑膠加工:15%
- 主要產品市場地位(全球排名,截至2024年度):
- 多項產品在全球市場位居前列,包括塑膠二次加工、銅箔、銅箔基板、電子級玻纖絲、環氧樹脂、玻纖布、酞酸酐、丙二酚、乙二醇。
- 產業發展歷程:
- 自1958年塑膠加工事業起步,逐步拓展至聚酯、印刷電路板、電子材料、半導體及化工等多元產業。
- 產業結構與區域分佈(2024年營收佔比):
- 塑膠加工(15%):產品包括軟質膠布、硬質膠布、PU合成皮、塑膠管件、塑鋼門窗、膠膜、工程塑膠、PP合成紙。主要市場為台灣(64%)、大陸及其他(23%)、美國(13%)。
- 電子材料(42%):產品包括玻纖絲、玻纖布、環氧樹脂、銅箔、銅箔基板及印刷電路板。主要市場為大陸(59%)、台灣(41%)。
- 化工產品(23%):產品包括乙二醇(EG)、丙二酚(BPA)、丁二醇(1,4BG)、可塑劑、酞酸酐(PA)、異辛醇(2EH)、異壬醇(INA)、馬來酐(MA)。主要市場為台灣(65%)、大陸(16%)、美國(19%)。
- 聚酯產品(19%):產品包括聚酯棉、聚酯粒、聚酯加工絲及聚酯薄膜。主要市場為美國(55%)、台灣(39%)、大陸及其他(6%)。
財務狀況
合併營業收入(IFRS)
期間 |
金額 (新台幣億元) |
2024年上半年 (1H24) |
1,250 |
2025年上半年 (1H25) |
1,313 |
2025年第一季 (1Q25) |
656 |
2025年第二季 (2Q25) |
657 |
- 主要趨勢:2025年上半年合併營收較2024年上半年增加63億元,達到1,313億元。2025年第二季營收較第一季略增1億元。
- 原因分析:
- 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加:主要受惠於電子材料產品高階材料因AI產業擴大投資、通訊及車用需求良好,接單成長;化工產品因德州、麥寮EG產能利用率提高。
- 2025年第二季營收略增:儘管受到關稅談判膠著、中東局勢動盪、油價與海運費波動、新台幣匯率劇烈升值等不利因素干擾,但因第二季工作天數較多,加上AI產業加速投資、衛星及網路通訊、智慧車用系統需求成長以及關稅豁免期內急單效應等有利條件挹注。
營業利益(IFRS)
期間 |
金額 (新台幣億元) |
2024年上半年 (1H24) |
-2.9 |
2025年上半年 (1H25) |
13.4 |
2025年第一季 (1Q25) |
0.4 |
2025年第二季 (2Q25) |
13.0 |
- 主要趨勢:2025年上半年營業利益由2024年同期的虧損2.9億元轉為獲利13.4億元,顯著改善。2025年第二季營業利益達13.0億元,較第一季的0.4億元大幅增長。
- 原因分析:
- 2025年上半年營業利益增加:主要因電子材料產品在AI產業持續擴大資本支出下,獲利顯著成長;加上聚酯產品發展光電用膜、環保纖維,績效優於去年同期。
- 2025年第二季營業利益增加:主要得益於AI產業需求持續擴張、關稅暫緩期內急單增加、EG產銷量提高、原料成本降低改善產品利差等因素。電子材料、化工、聚酯、塑膠加工產品的營業利益皆優於上一季。
稅前淨利(IFRS)
期間 |
金額 (新台幣億元) |
2024年上半年 (1H24) |
32.9 |
2025年上半年 (1H25) |
-33.8 |
2025年第一季 (1Q25) |
8.1 |
2025年第二季 (2Q25) |
-41.9 |
- 主要趨勢:2025年上半年稅前淨利由2024年同期的32.9億元大幅減少至虧損33.8億元。2025年第二季稅前淨利虧損擴大至41.9億元,遠遜於第一季的獲利8.1億元。
- 原因分析:
- 2025年上半年稅前淨利減少:儘管營業利益增加16.2億元,但權益法投資收益減少46.4億元(主要來自台塑石化-26.8億元、麥寮汽電-13.4億元、南亞科技-11.8億元),以及兌換損益不利30.1億元。
- 2025年第二季稅前淨利減少:雖然營業利益較上一季增加12.6億元,但權益法投資收益減少34.1億元(台塑石化-25.9億元、南亞科技-6.3億元),以及兌換損益不利27.6億元。
每股盈餘(IFRS)
期間 |
金額 (新台幣元) |
2024年上半年 (1H24) |
0.38 |
2025年上半年 (1H25) |
-0.46 |
2025年第一季 (1Q25) |
0.06 |
2025年第二季 (2Q25) |
-0.52 |
- 主要趨勢:2025年上半年每股盈餘由2024年同期的0.38元轉為虧損0.46元。2025年第二季每股盈餘虧損0.52元,較第一季的獲利0.06元顯著惡化。
- 原因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每股盈餘減少:本業營業利益因AI、高效能運算、雲端及光電用膜、環保纖維、塑膠加工等產品發展而顯著成長。然而,因認列台塑石化等轉投資損失,以及外幣匯損大幅增加,侵蝕了整體利益。
- 2025年第二季每股盈餘減少:電路板等電子材料高頻高速材料需求持續成長,利潤提高,加上關稅暫緩期內急單貢獻,各項產品獲利均較上季成長。然而,台塑石化等轉投資收益較上季不利,且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急速、大幅升值,產生高額匯兌損失,影響每股盈餘。
營業收入結構變化 (2024年上半年 vs 2025年上半年)
產品別 |
2024年上半年營收佔比 |
2025年上半年營收佔比 |
變化 |
塑膠產品 |
15.9% |
13.9% |
減少2.0% |
聚酯產品 |
19.0% |
17.0% |
減少2.0% |
化工產品 |
21.0% |
23.2% |
增加2.2% |
電子材料 |
42.4% |
44.1% |
增加1.7% |
其他 |
1.7% |
1.8% |
增加0.1% |
總計 |
1,250 億元 |
1,313 億元 |
總營收增加 |
- 主要趨勢:2025年上半年,電子材料和化工產品在總營收中的佔比有所提升,分別增長1.7%和2.2%。相對地,塑膠和聚酯產品的佔比則有所下降。
- 原因分析:
- 電子材料佔比成長:主要受惠於AI雲端設備需求擴張,推升高階電子材料業績成長,ABF載板等高值化產品營收增加。
- 化工產品佔比增加:因美國乙二醇產能利用率提高,並努力拓展全球市場,產銷量顯著成長。
產業別營業利益佔比與營業利益率變化 (2Q24至2Q25)
產品別 |
2Q24佔比 |
3Q24佔比 |
4Q24佔比 |
1Q25佔比 |
2Q25佔比 |
電子材料產品 |
68.6% |
69.2% |
-121.7% |
1,346.0% |
91.8% |
化工產品 |
-148.6% |
-114.4% |
-235.6% |
-4,123.0% |
-63.5% |
聚酯產品 |
9.0% |
17.9% |
-164.9% |
-413.8% |
7.9% |
塑膠加工產品 |
137.3% |
93.3% |
235.6% |
1,944.6% |
56.3% |
產品別 |
2Q24利益率 |
3Q24利益率 |
4Q24利益率 |
1Q25利益率 |
2Q25利益率 |
電子材料產品 |
1.5% |
2.4% |
-1.2% |
1.7% |
4.0% |
化工產品 |
-7.0% |
-8.2% |
-3.4% |
-9.5% |
-5.6% |
聚酯產品 |
0.5% |
1.4% |
-3.6% |
-1.3% |
1.0% |
塑膠加工產品 |
8.4% |
9.4% |
6.5% |
7.7% |
7.9% |
- 主要趨勢:
- 電子材料產品在2Q25仍是主要的營業利益貢獻來源,其利益率從1Q25的1.7%顯著提升至4.0%。
- 化工產品雖然持續虧損,但2Q25的虧損佔比和利益率均較1Q25有所改善。
- 聚酯產品在2Q25轉虧為盈,利益率達到1.0%。
- 塑膠加工產品維持穩健獲利,利益率在2Q25達到7.9%。
- 原因分析:各產品線營業利益的改善,與第二季營業利益整體大幅增長的原因一致,主要受惠於AI產業需求、急單效應、產銷量提高及原料成本降低等。
2025年第三季市場展望
- 電子材料產品:
- 第三季為傳統旺季。
- 利空:消費性產品因關稅因素,下游於第二季提前備貨,需要時間去化,預估將影響第三季需求。
- 利多:AI伺服器、ASIC及高階網通所需的中高階材料,將持續導入量產,產銷組合持續優化。
- 化工產品:
- 利多:乙二醇德州廠及大陸丙二酚廠維持全能生產,部分訂單配合船期及下游產銷計畫集中於第三季出貨,整體交運量可望成長。
- 聚酯產品:
- 利多:美國地區國慶假期結束後,下游恢復拉貨;台灣地區聚酯棉及長纖絲訂單增加。
- 利空(中性偏保守):整體產業展望仍保守,需求成長有限,第三季整體營運預計與第二季相當。
- 塑膠產品:
- 利多:持續拓展應用至醫材、車材、環保、晶圓保護膜、電子隔離片及電子產品製程用耗材等高附加價值領域,逐步提升差異化產品銷售量,塑膠加工產品營運穩健成長。
擴建計畫
地區 |
產品 |
單位 |
目前產能 (註1) |
擴建產能 |
增加比例 |
預計投產日 |
台灣 |
聚合線改造生產共聚酯粒 |
千噸 |
0 |
36 |
100% |
2026/4 |
離型膜 (第5套) |
千米平方 |
360,000 |
144,000 |
40% |
2025/10 |
離型膜 (第6套) |
千米平方 |
360,000 |
144,000 |
40% |
2025/10 |
氟系塑膠PFA管材、管件 |
噸 |
0 |
管材240/管件60 |
100% |
2028/1 |
太陽能光電系統 (註2) |
KW |
(註2) |
56,266 |
100% |
2026/6 |
大陸 |
銅箔 |
噸 |
60,000 |
23,400 |
39% |
2027/1 |
美國 |
軟質膠布 |
千噸 |
48 |
14 |
29% |
2025/9 |
註1:年產能係指該地區產品別總產能。
註2:截至2025年7月太陽能光電系統裝置容量為15,060KW,其餘將於2026年6月底前陸續完工。
- 主要趨勢:南亞在全球各地區推動多項擴建計畫,涵蓋共聚酯粒、離型膜、氟系塑膠PFA管材、太陽能光電系統、銅箔及軟質膠布等產品。這些計畫集中在2025年至2028年間陸續投產。
- 分析:這些擴建計畫顯示公司積極佈局高附加價值產品、新能源相關技術及新興應用領域,以確保未來長期成長動能。例如,台灣的共聚酯粒和氟系塑膠PFA管材都是從零開始的新增產能,太陽能光電系統也將大幅擴張,這些都指向公司在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方面的努力。
利多與利空資訊整理
利多因素 (Bullish Factors)
- 電子材料強勁增長:受惠於AI產業擴大投資、通訊及車用需求良好,高階材料持續導入量產,ABF載板等高值化產品營收及營業利益顯著成長。電子材料營收佔比和營業利益率均有提升。(文件內容依據:P7, P8, P11, P12, P13)
- 本業營業利益顯著改善:2025年上半年營業利益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第二季營業利益較第一季大幅增長。電子材料、化工、聚酯、塑膠加工產品的營業利益皆優於上一季。(文件內容依據:P8)
- 化工產品復甦:德州及麥寮EG產能利用率提高,美國乙二醇產銷量顯著成長,化工產品營收佔比增加,第二季虧損率縮小,預期第三季交運量成長。(文件內容依據:P7, P11, P12, P13)
- 聚酯產品改善:第二季營業利益轉虧為盈,預計第三季美國市場恢復拉貨,台灣訂單增加。(文件內容依據:P8, P12, P13)
- 塑膠加工穩健成長:持續拓展醫材、車材、環保等高附加價值領域,營運穩健。(文件內容依據:P13)
- 積極擴建計畫:在台灣、大陸、美國均有擴產計畫,尤其在高值化、新能源相關產品(如共聚酯粒、離型膜、PFA管材、太陽能光電系統、銅箔)的佈局,為未來成長提供動能。(文件內容依據:P14)
- 產品市場地位優勢:多項產品在全球市場排名位居前茅,顯示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文件內容依據:P4)
利空因素 (Bearish Factors)
- 轉投資損失嚴重:台塑石化、麥寮汽電、南亞科技等權益法投資收益大幅減少,是導致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稅前淨利、每股盈餘由盈轉虧的主要原因。(文件內容依據:P9, P10)
- 匯兌損失龐大: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急速大幅升值,產生高額匯兌損失,嚴重侵蝕淨利及每股盈餘。(文件內容依據:P9, P10)
- 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關稅談判膠著、中東局勢動盪、油價與海運費波動,持續干擾商業活動,影響營運環境。(文件內容依據:P7)
- 消費性產品需求去化壓力:電子材料中的消費性產品因關稅因素,下游提前於第二季備貨,預估第三季需要時間去化庫存,可能影響需求。(文件內容依據:P13)
- 聚酯產品展望保守:儘管有訂單增加,但整體產業展望仍保守,需求成長有限。(文件內容依據:P13)
- 上半年合併淨利與EPS轉虧:儘管本業表現改善,但受業外因素嚴重拖累,導致整體財務表現不佳。(文件內容依據:P9, P10)
之前法說會的資訊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台新證券舉辦法人說明會,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群益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元大證券舉辦法人說明會,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華南永昌證券舉辦之法人說明會,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
- 日期
-
- 相關說明
- 本公司受邀參加元富證券舉辦之2024年冬季投資論壇,說明本公司之營運概況